为着力解决处警速度慢,警情叠加等造成警情延误的问题,金凤区公安分局不断加强“快警务”建设,进一步夯实接处警“八项机制”,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措施落细落实,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01进一步夯实值班长机制
结合公安派出所改革,着力完善联勤指挥中心、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建设,加快推进“两队一室”改革,进一步明确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工作职责,由派出所当日值班所领导落实值班长制度,全面负责当日派出所接警处警、巡逻防控、案件办理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市局智慧街面巡防情报指挥系统、警务通、对讲机、4G执法记录仪等信息化手段,高效开展综合指挥调度、警情分析研判等工作。在警情叠加、接处警高峰期,民警10分钟内未到达报警现场的,由综合指挥室催促处警民警并与报案人联系,解释民警未到达现场原因并安抚报警人情绪。如遇重大警情或派出所警力不足时,各派出所值班长可直接向分局指挥中心报告,请求指挥中心启动应急增援调度机制,由指挥中心统筹调度就近派出所警力先期到达处警,随后移交属地派出所。
02进一步夯实“三分”处警机制
建立完善主副班工作机制,各派出所根据辖区警情状况,划分主副两班+机动处警组,实施“分区处警、分时见警、分类调度、巡处结合”的“三分一结合”接处警模式。分区处警暨各派出所结合治安状况、辖区面积、跨度,将辖区科学划分处警区,按照一个处警区一组处警队伍的配置在各自区域内负责接处警或巡逻防范工作,治安状况复杂的派出所还需设置机动处警组,在接处警“两个高峰”期(警情高发时段、上下班交通高峰),值班长可根据警情形势分时、分类调度警情,按照接处警工作时间划分三个时段,除当日值班警力24小时负责接处警外,分时段安排社区民警、机动警力和机关支援警力处置警情。遇疑难复杂警情,处置时间过长时,处警民警应当及时向综合指挥室反馈,指挥长依据警情紧急程度和难度分类调度其他警力进行处置。
03进一步夯实社区处警机制
充分发挥综合指挥室“中枢大脑”职能,进一步压缩指令流转环节,建立警情二次分流机制,将当日值班社区民警与多个社区捆绑,由值班长对警情进行分类调度处置,针对简单的纠纷、求助等非紧急警情,直接推送至值班社区民警带领网格警进行处警,提高出警速度,缓解处警组出警压力。同时在接处警高峰期,值班长优先调度社区民警先期就近处置,待后续处警组跟进处置。
04进一步夯实双向反馈机制。
处警民警处置警情过程中必须全程携带对讲机、移动警务通、执法记录仪、接处警登记本,确保接处警指令顺畅,警情处置全程记录。接到指令到达现场后,及时通过对讲机反馈综合指挥室;处警完毕后,将警情登记表拍照通过微信回传综合指挥室用于警情及时反馈,警情处置完毕当场开展警情回访,如实登记报警人满意度评价情况。综合指挥室对警情处置全程跟进,实时了解掌握警情处置情况,重大警情随时向分局、市局指挥中心报告情况,收集编报信息,警情处置完毕后及时填报反馈。
05进一步夯实警情跟进机制
针对多次报警、处警现场未能有效解决的扰民、家暴、婚恋纠纷、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预警等警情以及举报邪教、传销、欺骗诱导老年人消费等违法线索,处警民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反馈后,由综合指挥室推送至相关社区警务室,由社区民警带领网格警承担后续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处警质效。
06进一步夯实街面屯警机制
加快推进医院、学校、特色餐饮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合理布建警务站,不断优化勤务模式,加强街面屯兵驻点;加强治安室、校安室、保安室建设,强化业务职责培训,发挥细枝末端的快反作用。今年高标准启用莲湖花园、中海、第八大街、悦海湾商务区、未来城、金地花园6大警务站,重构城区接处警圈层,将原先的6大圈层细化分解为12个出警小圈层,高效缩短接处警半径,为实现“警务运行更快一秒、警民关系更近一步”提供硬件支撑,全力构建警情快接快出快处新模式。
07进一步夯实治安防控机制
科学调整巡防布局,推动业务警种、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职能互补,充分利用视频巡查与街面巡逻相互补充,切实增强震慑力、控制力。充分发挥特警大队机动待警巡逻组作用,负责承担重点地区周边巡逻防控及警情的先期处警工作,后续交由派出所跟进反馈和调查处理。
08进一步夯实应急保障机制
进一步夯实应急保障机制。各派出所根据工作实际,严格管理接处警机动车辆和应急保障车,除巡逻、送押、体检之外,不得使用。参与接处警工作的民警、辅警,按照规范标准配齐对讲机、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等警用装备。同时为保证高峰期接处警工作,采取错峰就餐、交替巡逻、分级处置等方式,确保就餐时段仍保持处警警力巡逻处警,全面加强接处警工作。
审核| 高志华
供稿| 政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