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永宁县公安局 时间:2025-09-22 来源:永宁县公安局
“背包虽小,功能强大”。一支笔、一本民情日志、一叠宣传册、一沓警民联系卡,一个满满当当的背包,是永宁县公安局李俊派出所玉泉营社区民警走访入户时的必备品,也装载着社区民警服务群众的赤诚之心。
服务送上门,便民利民“零距离”
针对玉泉营辖区地域广阔、居民点分散,特别是部分移民群众和老弱残疾等群体办理居住证不便的实际困难,玉泉营警务室主动转变工作思路,变“群众跑腿”为“警力下沉”,将“背包”变成“移动服务窗口”。社区民警提前梳理核对已办理好的居住证信息,利用日常走访和专项服务时间,规划路线,主动将证件送至群众家中。在送证上门的同时,向群众耐心讲解居住证的使用规定和注意事项。这一举措,不仅省去了群众往返奔波之苦,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公安机关的便民温度与服务效率,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升级版。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这几天正为怎么去取居住证发愁呢,你们就送来了!”因患疾病腿脚不便的王大爷从社区民警的手中接过崭新的居住证,连连道谢。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节省了群众往返奔波的时间和成本,解决了实际困难,拉近了警民之间的心理距离。民警在送证的同时,还能及时了解持证人的最新情况和需求,确保了基础信息的准确鲜活。
宣传进万家,安全防范“入人心”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玉泉营社区民警将反诈宣传作为“背包警务”工作模式的重中之重。警务背包中总是装着最新的反诈宣传资料,随时随地向辖区居民讲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包括网络兼职刷单、虚假投资、冒充电商客服退款等典型案例。
社区民警利用入户走访、村民集会、田间休息等一切机会,“见缝插针”地开展反诈宣传。在农户家中,民警结合近期高发的诈骗类型,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诈骗手法和防范技巧;在田埂上,民警利用农民劳作休息的间隙,发放宣传资料,提醒大家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宣传方式,打破了传统宣传的时空限制,使得反诈知识更加深入人心,有效筑牢了辖区防范电信诈骗的“防火墙”。
心系民生,把守护平安的方法用全用细
入户走访登记是社区民警的基础工作,也是掌握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的关键环节。玉泉营社区民警坚持“腿勤、嘴勤、手勤”,深入辖区每一户居民,全面核实、更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走访中,社区民警不仅是信息的采集员,更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风险隐患的“排查员”。了解邻里关系、家庭状况、生活困难,及时发现并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检查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安盲点,将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扎实的入户走访,夯实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根基,为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务提供鲜活、准确的数据支撑。
田间护农安,守护平安“无盲区”
“背包警务”工作模式不仅局限于社区内部,还延伸到了田间地头。社区民警经常利用农民休息的时间,走到田间地头,向他们宣传安全知识。“大姐,最近诈骗手段翻新了,不明链接千万别点!”“出门劳作,家中门窗一定要锁好!”伴随着家常式的寒暄,将反电诈、识毒防毒、防火防盗、交通安全等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这种“零距离”交流不仅传递了安全知识,更畅通了民意渠道。民警还会现场收集问题建议,让服务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背包警务”工作模式,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背包,更是一种主动作为、服务为民的理念象征。通过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架起了一道警民服务连心桥,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它也使警务工作更加主动、精准、高效,实现了管理触角前延、服务距离贴近、防范能力提升的综合效应,为构建和谐平安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