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若百合,“怡”暖蓝山。在金凤区蓝山名邸社区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一个身着警服、步伐紧凑的身影。她会停下脚步,亲切地和居民唠家常;会俯下身去,认真地倾听群众诉求;也会穿梭在校园周边,为孩子们的安全默默守护。她就是北京中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郭嘉怡。虽然社区所辖面积不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居多,但她却始终如百合般、怀揣着纯净的初心,用细腻温情守护着社区的平安与和谐。她常说:“社区虽小,但每一份信任都值得我用心去回应。”正是这份初心,引领她在社区工作中不断前行。
脚踏实地,以初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群众的小纠纷,连着大民生。”在郭嘉怡看来,只有把群众工作做好了,社区的平安稳定才有意义。她的调解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余起纠纷调解的详细情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她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望闻问切”调解四步法:“望”,即仔细观察现场细节;“闻”,认真倾听双方诉求,找准矛盾焦点;“问”,深入探寻矛盾根源和因果关系;“切”,抓住问题要害,促进双方和解。
面对矛盾纠纷,郭嘉怡总是能耐心地倾听双方意见、安抚双方情绪,并巧妙结合“情、理、利、法”,循循善诱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做到一事一策,精准化解。针对邻里矛盾、家庭矛盾、物业纠纷等常见问题,她从实际出发,邀请“三官一师一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调解队,共同为群众排忧解难。
2024年7月,辖区内两户居民因厨房烟机排烟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得知情况后,郭嘉怡顶着炎炎烈日,连续3天上门实地查看。她不仅耐心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规定,还积极协调优化排烟管道的安装方案。最终,在她的多番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握手言和。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区工作中的生动实践。仅2024年一年,郭嘉怡就成功化解了23起类似的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勤学善思,以恒心探索工作创新
自担任社区民警以来,在社区工作中积累的些许经验,让郭嘉怡更清楚看到了基层工作的细枝末节。她的办公桌上经常摆着三件“法宝”:网格员聘书、警民共用的工作台账,以及一部24小时在线的手机。“社区工作就像织毛衣,针脚密实才暖和。”她常指着台账本上贴着的五颜六色便签说。那些分门别类标记详实的各色纸条,正是她编织“平安网”的密码。
为提升工作效率,她创新推出“网格员聘书”模式,既提升了队伍形象,也增强了群众认同感。同时,她摸索出“一本账”工作法,让社区与派出所共用一本台账,及时同步工作进度,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此外,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资源,实现了与辖区居民在线高效互通,提高数据采集效能,夯实基础数据。这些创新举措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她筑牢基层防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职担当,以决心筑牢基层防线
作为社区民警,郭嘉怡深知社区平安的关键在于源头防范。在日常工作中,她时刻保持警惕。上午巡逻排查商铺安全隐患,午间“准时上线”在学校坚守“护学”,傍晚带着义警开展联防联查,这是郭嘉怡雷打不动的“每日三巡”。王师傅的电动车再也没在楼道充过电,因为“小郭”总会在巡查时再三提醒;刘奶奶现在一接到陌生来电就会给警务室打电话,“小郭”教给她的反诈顺口溜她都能背下来了。两年时间,郭嘉怡把44栋居民楼走了上百遍,哪家老人独居、哪户新搬来租客,她心里都门儿清。
“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郭嘉怡谦虚地说。这份谦虚与坚守,正是她最美的底色。从初任岗位的迷茫,到如今的笃定专注,在成为社区民警的两年间,郭嘉怡完成了内心的蜕变。她怀揣初心,守护“小社区”里的“大平安”;用细腻与坚韧,书写新时代女警的别样风采;在青春的斑驳里,让成长的点点滴滴熠熠生辉。
编辑丨锋 笔
校准丨陈伟亮
审核丨韩 健
来源丨杨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