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永宁县李俊镇的麦田泛着新绿,田埂上、院落里,一群肩背藏蓝背包的身影穿梭其间。背包里装着调解笔录、普法手册、警民联系卡,更装着永宁县公安局李俊派出所民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初心。依托“背包警务”机制,李俊派出所将“同坐一张桌 共解一件事”的调解场景延伸至阡陌地头,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处民生角落。
背包装着“千家门”:从“坐等警情”到“主动敲门”的治理转型
在李俊派出所,“背包”是移动的警务室,更是密切警民关系的“连心桥”。针对辖区面积广、中心村相对分散、供外蔬菜基地相对集中,矛盾纠纷多为邻里琐事、土地权属等“鸡毛蒜皮”的特点,派出所民警将工作阵地前移,每周背专用背包,深入16个行政村开展“地毯式”走访。包里的工作台账实时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基础信息、矛盾隐患和民生需求,形成“走访—登记—化解—回访”的闭环管理。
4月10日,民警背着警务背包在雷台村田间地头,现场化解一场因李某违规使用明火导致陶某树苗受损纠纷。民警背包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手册和调解协议书派上用场,在田间地头边,对照法律条款厘清权责,用乡规民约疏导情绪,历时2小时促成和解。“背着包来,揣着心走,有事不用跑派出所,田里就能说清楚。”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李俊镇每月上演20余次,矛盾纠纷发现率提升60%。
方桌搭起“连心桥”:构建“法理情”融合的调解新范式
一张折叠桌、几把小马扎,田间的树荫下、农家的炕头上,随时变身“流动调解室”。李俊派出所创新“背包+桌前”调解机制,建立“三员联动”工作法——民警任“法治指导员”,村委会调解员任“民情联络员”,治保委任“情理疏导员”,形成“小事现场调、难事联合调、复杂事分级调”的分层化解体系。
针对农村常见的宅基地纠纷、辍学劝学等问题,民警随身携带的案例汇编手册成为“调解锦囊”。在调解岳某某辍学劝学时,民警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编条款,让孩子在“法言法语”与“童言无忌”的交融中达成劝学目的。2024年以来,李俊派出所通过“桌前调解”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16起,履行率达100%,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普法装进“背包带”:让法治意识扎根乡土阡陌
“背包警务”不仅是矛盾化解器,更是法治播种机。李俊派出所将普法宣传与走访调解深度融合,根据不同群体定制“背包普法套餐”:针对留守老人,装入防范养老诈骗宣传册和反诈预警贴纸;针对务工人员,配备劳动合同法律指南;针对青少年,准备手绘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漫画手册。
4月以来,李俊派出所先后开展“法治春耕”“校园护苗”“企业护航”等系列活动14场。在李俊小学,民警通过开学第一课,将典型案例带到校园,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法律边界;在供外蔬菜基地,民警结合背包里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为企业排查用工风险点20处;在集市上,“背包普法小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电信诈骗套路,吸引群众驻足参与。
脚印串起“平安网”:编织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背包警务”的深耕细作,催生了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李俊派出所联合司法所、综治中心建立“背包联盟”,将16个村委网格员、770余名治保委组成“背包调解团”,构建起“警情联处、矛盾联调、风险联控”的多元共治网络。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主动成为“治安信息员”,今年以来提供各类线索10条,协助破获民生小案6起。
如今的李俊镇,田埂上的调解桌成了政策宣讲台、民意收集站,背包民警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的平安指数。今年以来,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均大幅度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6%。“背包虽轻,担的是责任;桌子虽小,聚的是民心。”李俊派出所所长常金平表示,将继续以“背包警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同坐一张桌”的温暖,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法治注脚。
从“背包入户”到“桌前解忧”,从“被动处警”到“主动服务”,李俊派出所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贴近群众的“最后一米”。当警务背包的拉链一次次拉开,掏出的是法治的“金钥匙”;当田间的田间地头的调解一次次为民“舒心解忧”,架起的是党群的“连心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藏蓝身影与群众和谐的生产生活相映,正全力书写着新时代永宁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